從“航展經濟”到“長久動能” 綠園區緊抓長春航空展契機牽引區域振興發展

2025長春航空展已然落幕,綠園區將“航展經濟”轉化為“長久動能”的探索實踐卻并未停止。
對于綠園區而言,這場盛會不僅是集中展示城市服務能力與人文魅力的有利契機,還是推動產業轉型、實現鄉村振興的發展機遇。
作為長春國際航空博覽城所在地,綠園區借勢發力,以航空展為支點撬動產業布局、文旅消費、鄉村振興、城市管理等全面躍升。圍繞打造“不落幕的航空展”,綠園區正持續發揮航空展品牌效應與產業帶動作用,通過固化服務經驗、深化招商成果、優化業態布局,將短期流量紅利轉化為長期發展勢能,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一盤棋”多部門協同
助力織密保障網
8月29日,綠園區城西鎮紅民文旅度假村內充滿歡聲笑語,千余名村民和慕名而來的觀眾,熱情參與“陽光璀璨 航空漫游 跟著村晚游吉林”國家級夏季村晚活動,拉開了綠園文旅齊心協力服務航空展、遨游綠園的序幕。
長春航空展期間,綠園區多部門協同聯動,以精細化服務織密保障網,既為航空展順利舉辦提供助力,又讓游客在觀展之余感受綠園溫度,成為區域治理提升的一次生動實踐。
助力航空展服務的高效推進,始于各部門的提前謀劃與精準發力。早在4月初,綠園區文化和旅游局、商務局、農業農村局便圍繞航空展主題布局,通過策劃30項涵蓋文化、體育、消費等領域的文旅活動,制作宣傳片、繪制地圖和設計5條短途旅游路線,將航空展與區域文旅資源深度綁定?!昂娇照瓜M季”聯動商家激活消費活力,國家級夏季村晚熱鬧開演,不僅為航空展增添文化氛圍,還讓“觀展+游玩”的模式落地見效。
城市管理的“繡花功夫”,守護著航空展及周邊秩序與安全。綠園區城管局推行“定點值守+動態巡查”機制,22個執勤崗與巡邏車、電動車形成立體巡查網,執法人員日均步巡超2萬步,“提前到崗、延后撤崗”與午餐輪餐制確保10小時以上全天候值守。從幫助走失兒童尋親,到為游客提供問路指引,城管執法在力度之外更添溫度,用細致服務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長春國際航空博覽城的征收工作,是提前謀劃中必須攻堅的關鍵一環。綠園區民豐村城中村征收項目,同時也是航博城的征收地塊,包括西新鎮民豐村、同心街道興隆村魏家屯。面對省內城中村改造征收政策空白,綠園區赴多地考察后聚焦“本土化適配”,提出全省首個相關補償方案,并通過多輪意見征集、聯席會議等,構建政策良性循環。在征收推進中,通過“精準化服務”,10個月便完成了拆遷任務,確保航博城后續建設順利開工。
多部門“提前布局”,基層街鎮“創新破題”,城管部門“全力守護”……綠園區各部門圍繞航空展保障形成“一盤棋”思維。這種跨部門的協同配合,不僅圓滿完成了航空展服務任務,還成為區域治理能力的一次實戰練兵。
“航空展+”多業態融合
釋放消費新潛能
綠園區并未將航空展局限于“短期盛會”,而是以“謀長遠、筑根基”為目標,通過精準招商錨定產業方向、多元聯動釋放消費活力、龍頭引領強化服務效能,探索出展會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的綠園路徑。
精準定位、創新模式,招商工作從“廣撒網”轉向“精聚焦”,是綠園區借航空展謀發展的重要舉措。圍繞“聚力藍天經濟,共筑低空未來”主題,綠園區緊扣低空經濟趨勢與自身產業基礎,劃定“裝備制造-核心材料-運營服務”全鏈條招商賽道,重點瞄準無人機研發、低空飛行服務等前沿領域,避免了盲目招商。創新舉辦“航天·低空經濟供需對接會”,以“面對面推介”替代“被動等待”,既向企業精準傳遞綠園的區位優勢與投資環境,又讓企業需求直接對接區域發展規劃,最終與多家行業領軍企業達成初步合作意向,為未來產業升級培育“潛力股”。
業態聯動、文化賦能,讓航空展效應從“單點爆發”延伸至“全域受益”,是綠園區激發消費活力的關鍵思路。綠園區不滿足于航空展本身的流量聚集,而是主動推動“航空展+”融合,引導文旅、餐飲、住宿等業態參與聯動促銷,將觀展人群轉化為消費人群,實現“參觀看航展,消費在綠園”的閉環。同時,通過前置培訓提升服務質量,將非遺與文創融入航空展服務,既讓游客獲得更優質的體驗,又借航空展這個“全國窗口”,把綠園區的人文魅力與城市風采傳遞出去,實現了經濟效益與品牌價值的雙重提升。
龍頭引領、政企協同,讓服務保障從“政府主導”升級為“多方合力”,是綠園區提升航空展效應的重要支撐。作為區域重點龍頭企業——皓月集團積極加入服務行列,提供1500個免費車位緩解停車壓力、14輛擺渡車打通接駁“最后一公里”、20余個流動旗艦店展示本土品牌,為航空展提供了實打實的服務保障,也借航空展流量實現4.5萬人次接待量的“突破”。這種“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模式,既減輕了政府服務壓力,也為企業創造了發展機遇,形成了“政企雙贏”的良性循環。
精準招商錨定產業未來,業態聯動激活全域消費,政企協同強化服務效能……綠園區的一系列舉措,不僅助力航空展成功舉辦,還為區域未來承接大型活動、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方法論”。
“熱效應”全域輻射
激活發展新動力
航空展期間,綠園區商超板塊銷售額達2033萬元,同比增長10%;住宿領域表現亮眼,平均住宿率攀升至80.9%,較去年同期增長25%;商戶發放6500張優惠券,拉動消費近30萬元,實現全域旅游收入超500萬元……綠園區敏銳把握“航空熱”的輻射機遇,通過精準對接消費需求、深度激活鄉村資源,有效釋放發展新動力。
招商成果“長效轉化”,夯實經濟發展“新根基”。綠園區著眼于長期產業布局,通過建立長效機制推動招商成果落地。對航空展期間接洽的意向合作項目實行“一項目一檔案”,明確責任人與時限,確保項目跟蹤“不懸空”;與多家行業協會構建戰略合作關系,拓展項目信息來源,為后續招商儲備“資源池”;計劃三個月內對重點客戶進行回訪,推動意向合作項目轉化為實質投資。綠園區還通過搭建高效對接平臺,成功吸引10余家優質企業深度洽談項目合作,其中,3個“十億級以上重大項目”進入重點對接階段,為區域產業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積蓄強勁動能。
文旅消費“量質齊升”,點燃區域經濟“新引擎”。綠園區主動圍繞游客需求設計消費場景:紅民文旅度假村推出含觀景、防曬、伴手禮的99元航空展專屬套票,用“一站式觀展解決方案”直擊游客內心;關東文化園將住宿與溫泉結合,推出帶航空展接送服務的套票,300余間客房提前訂滿,展現“觀展+休閑”的組合吸引力。綠園區統籌資源,為景區設計露營、嬉水、研學等多元產品,組織商戶發放6500張優惠券,拉動消費近30萬元,最終實現全域旅游收入超500萬元的“突破”。這種“需求導向”的供給策略,推動了文旅產業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
鄉村產業“乘勢而上”,開辟鄉村振興“新路徑”。綠園區引導紅民文旅度假村、晟裕生態園等鄉村業態,打造“觀展+采摘”“觀展+親子游樂”特色體驗,讓鄉村資源與航空展需求精準對接;合心鎮岳家村60公頃葡萄園借航空展“東風”迎來銷售旺季,游客在觀展之余走進田間地頭,既體驗了鄉村樂趣,也為農戶打開了銷路。更具長遠意義的是,航空展點燃了村民的創業熱情——紅民村5戶村民主動改造閑置房屋,籌備鄉村民宿與農家樂,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這種內生動力的激活,讓鄉村振興有了可持續的“群眾基礎”。
消費端“精準服務”、鄉村端“資源激活”……綠園區將航空展作為串聯文旅消費、鄉村產業的“紐帶”,通過全域統籌、供需匹配,讓航空展效應滲透到區域發展的毛細血管。
“暖服務”全方位覆蓋
涵養文明新風尚
從信息暢通的宣傳引導到專業高效的志愿服務,從有創意的服務舉措到浸潤人心的文化科普,綠園區以“久久為功”的文明創建底色,將干部實干精神與全民文明素養融入航空展服務的每一個細節,讓“文明綠園”成為航空展的另一張亮眼名片。
以“精準高效”的宣傳引導,筑牢文明服務的“信息基石”。綠園區深知,清晰的信息傳遞是保障航空展有序運行的前提,更是文明城市素養的直觀體現。早在航空展舉辦前,綠園區便通過多平臺轉發《致全體長春市民的倡議書》,以正向引導凝聚全民文明共識?!兑碚归L空 文明綠園》宣傳片與“文明隨手拍”活動的推出,既記錄下民警、環衛工人的堅守與游客的文明瞬間,又以鏡頭為媒激發全民參與文明創建的熱情,讓文明從“被動要求”變為“主動踐行”。
以“專業堅守”的服務隊伍,扛起文明保障的“責任擔當”。干部作風與志愿者風貌,是衡量區域服務能力的重要標尺。綠園區社工部聯合多部門組建的365人志愿者隊伍,不僅年齡結構合理、專業背景多元,更經過嚴格的崗前培訓與實戰演練,最終以日均12小時的堅守,完成近9.5萬人次問詢解答等任務。
以“踏實堅韌”的細致工作,帶動全民文明素養顯著提升。為保障航空展期間環境衛生,綠園區抽調保潔人員400名、環衛作業車輛40余臺,通過“機械+人工”結合的方式,對航空展外圍市政道路、展區內9條市政道路、1個廣場及3個停車場,開展清掃保潔和垃圾清運工作。同時,綠園區協調設置了16個移動公共洗手間,為游客提供便利。在航空展期間,游客普遍愛護環境,用實際行動踐行文明公約。
以“守土有責”的熱忱投入,為服務保障注入“鄉土文明”。西新鎮114名黨員組建“紅色護航團”,在重點路段日均值守超10小時,用1.2萬人次的安全保障換來駐守區域零事故;創新發起的“共享停車”公約,讓游客停車時間縮短25分鐘。這種“全民參與、資源整合”的模式,既破解了大型展會常見的停車難題,更展現了基層治理的靈活性與溫度。
以“浸潤人心”的文明實踐,厚植航空文化的“精神土壤”。綠園區委宣傳部指導各街道及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積極作為,將航空科普與文明實踐深度融合:林園街道大房身社區從風箏到飛機的發展史講起,讓居民觸摸人類“飛天夢”的脈絡;萬嘉社區組織參觀航空工業館、體驗抗眩暈測試,讓航天科技變得可感可知;正陽街道綠化社區通過《中國航天發展史》紀錄片觀影與宣講,讓青少年直觀感受我國航空技術的跨越式發展。這些活動以體驗式、互動式科普,既豐富了航空展的文化內涵,更在潛移默化中培育了全民科學素養與家國情懷,為文明城市建設注入了精神動力。
航空展期間的每一份堅守、每一次服務、每一場活動,都是綠園區常態化文明創建成果的集中展現,更是干部隊伍擔當精神的生動寫照。綠園區正用實踐印證文明創建非一日之功,作風建設需久久為功。
“長遠計”多維度發力“
不落幕”賦能長效發展
長春國際航空博覽城的落地,讓航空展告別“一過性熱鬧”,成為扎根長春的“常態化亮點”。綠園區聚焦“謀長遠、建機制、強產業”,多維度系統發力,探索出展會經濟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的長效路徑。
以“機制+設施”雙輪驅動,讓文旅消費“不落幕”。綠園區文化和旅游局邁出“固化經驗、升級服務”的關鍵一步:一方面系統梳理航空展保障經驗,將成功做法轉化為標準化工作流程與預案,為未來承接大型活動提供可復制的操作規程;另一方面瞄準“雙節”節點,協調長春航空文化展示中心、藍天公園業態持續運營,讓“不落幕的航展”走進現實。綠園區還主動推動重點文旅區域基礎設施提質,從廁所擴容、停車場升級到Wi-Fi覆蓋、應急避難場所完善,用硬件升級夯實服務根基;建立與文旅集團、商戶的常態化溝通機制,引導業態迭代與服務優化,讓“優質消費環境”成為綠園文旅的長期標簽。以航空展IP為引擎,深度聯動“西部會客廳”功能定位,通過“流量聚合—價值轉化—產業沉淀”的系統性布局,構建文商旅深度融合、產城高效協同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以“航空展后花園”為抓手,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西新鎮將航空展效應與鄉村發展深度綁定,打造“航展+鄉村”的特色賦能模式。推動晟裕生態園開發航空主題研學、設計精品旅游路線,讓鄉村資源與航空展IP精準對接;開展接待禮儀、航空科普、應急處置培訓,提升干部與村民的服務能力,培育鄉村文明新風尚;以航空展為“引力場”,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鮮血液。這種全方位、系統性的賦能,讓鄉村不再是航空展的背景板,而是成為承接流量、價值變現的主力軍。
以“三產融合”為導向,促農業發展“提質效”。綠園區將航空展帶來的區位優勢與農業升級緊密結合,謀劃構建“九大功能片區協同”的現代農業體系,推動傳統農業向精品農業跨越。在品牌打造上,擴大“合心寶”香瓜、岳家“凈珠葡萄”種植規模,建設智能溫室大棚集群,讓綠園農產品成為“有口碑、高附加值”的地域名片;在產業升級上,支持皓月、晟裕等龍頭企業裝備更新,推進智慧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落地,以科技賦能延伸農業產業鏈。這一系列舉措,讓航空展帶來的發展機遇滲透到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全鏈條,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
綠園區的實踐跳出了“就展會論展會”的局限,將航空展視為推動區域全面發展的“支點”。這種以機制固化成果、以產業承接機遇、以民生錨定方向的思路,不僅讓航空展的價值得到最大化釋放,更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構建了“可持續、能長效”的動力體系,書寫了展會經濟賦能城市長遠發展的“綠園答卷”。
來源:綠園區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車城”實踐
- 今年是長春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攻堅行動決勝之年,汽開區錨定目標、迎難而上、主動作為,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秉承服務一汽的初心和使命,找準工作著力點和突破口,加力推動“走遍長春·情暖春城”行動走深走實、見行見效,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奮勇前進。人民網推出“高質量發展看汽開”系列報道,深入挖掘汽開區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項目建設加速推進、民生保障幸福生活等方面的生動實踐,為長春全面振興新突破匯聚磅礴力量?!?/a>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