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棗獼猴桃“變身”致富果

九月的鴨綠江畔,秋意漸濃,與朝鮮隔江相望的集安市涼水朝鮮族鄉海關村——這個吉林農業大學包保幫扶的邊境村里,正迎來豐收的好時節。在海關村軟棗獼猴桃種植基地,青碧的果實綴滿枝頭,在秋日暖陽的映照下,透露著蓬勃的生機,一幅邊境鄉村產業振興的靈動畫卷,正悄然鋪展。
“以前我們光憑老經驗悶頭種,身邊沒技術人員指點,果子產量一直上不去。直到吉林農業大學駐村書記王志把學校艾軍教授帶領的軟棗獼猴桃專家團隊請過來,情況才終于有了轉機——他們不僅帶來了整形修剪的圖解手冊、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技術、肥料施加的科學配比,還一頭扎進果園里,手把手地給我們做指導?!焙jP村黨支部書記榮其衡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說道。
海關村農戶采收軟棗獼猴桃
即將發往各地銷售的軟棗獼猴桃
在幫扶邊境村的工作中,學校不僅以技術賦能農戶,更著力充實村集體的“錢匣子”。今年,學校為海關村提供農業科技推廣基金項目的資金支持,通過“技術賦能+資金輸血”的雙輪驅動模式,有力解決了邊境村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更以資金保障打通了從種植到產銷的全鏈條環節,切實推動農業科技成果在邊境地區轉化落地,為鄉村特色產業振興注入可持續發展動力。
艾軍教授指導學生栽培實踐
技術幫扶,不止于集安,在丹東、鞍山、大連、白山、延邊等多地都有艾軍教授及其團隊的身影,他們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戶解決品種選擇、規范栽培、貯藏保鮮等技術問題,累計指導種植面積10000畝左右。如今,各地軟棗獼猴桃產業發展已取得顯著成效,藤蔓上的軟棗獼猴桃不僅掛果量比往年增加,單果重量和糖度也顯著提升,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學校軟棗獼猴桃種質資源圃T型架栽培模式
學校軟棗獼猴桃種質資源圃棚架栽培模式
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也離不開青年人才的扎根奉獻。在這片軟棗獼猴桃種質資源圃,博士生李松澤已默默堅守七載,將青春與汗水播撒在這片田地。她認為農業科研不能僅停留在實驗室,更需在田間實踐觀察中尋找突破,讓學術研究真正扎根大地、服務鄉村。而艾軍教授率領的科研團隊,也始終錨定產業持續發展需求,聚焦核心痛點投入技術攻關,結合各地氣候、土壤等環境要素培育抗旱、耐寒、抗病且高產的優質品種,為產業發展筑牢人才與技術根基。面向未來,團隊還將持續革新栽培模式,以降低農戶種植門檻為突破口研發輕簡化栽培方法,通過簡化種植流程、減輕勞作強度、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種植效率,讓軟棗獼猴桃這一“金果子”持續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更強勁、更持久的發展動力。
艾軍教授團隊師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