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鄉村普法新路徑,開啟鄉村善治新征程
2025年08月22日16:39 |

為深入推進法治鄉村建設,提升鄉村居民的法律素養和法治觀念,營造良好的法治鄉村環境,東豐縣南屯基司法所積極探索普法新路徑,創新普法形式、聚焦群眾需求、夯實陣地建設,走出一條具有南屯基特色的鄉村善治之路。
創新宣傳形式,讓普法“生活化”
南屯基司法所打破傳統宣傳模式,從“單向傳輸”向“雙向互動”轉化,將法律知識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一方面,把“法治課堂”從會議室搬到街頭巷尾、田間地頭,用“嘮家?!钡姆绞綄⑵辗ㄈ谌肴罕娚?。另一方面,依托鄉村秧歌匯演、鄉鎮大集、志愿服務活動等群眾文化活動,現場為群眾發放宣傳資料,講解法律知識,吸引群眾積極參與,發揮“生活化”普法最大效能。
聚焦群眾需求,讓普法“精準化”
針對鄉村群眾的不同法律需求特點,量身定制普法內容。比如,對孤寡老人,重點宣傳預防詐騙相關知識;針對婦女兒童,開展反家暴、未成年人保護法相關知識;針對外出務工人員,重點宣傳勞動者權益保障相關知識。并抓住農忙時節等重要時間節點,對土地糾紛、農用車安全駕駛等涉及的法律知識、安全常識開展針對性宣傳,做到普法“精準化”。
夯實陣地建設,讓普法“常態化”
南屯基司法所以法治文化長廊、法治文化廣場等法治文化陣地為平臺,通過搭設普法咨詢平臺,組建普法隊伍,發揮鄉村“法律明白人”、人民調解員作用,利用其經驗優勢、專業優勢及地域優勢,定期開展普法宣傳活動,真正讓法律走進千家萬戶。今年以來,南屯基司法所共開展普法宣傳活動8次,發放法律宣傳資料書籍1000余份,普法受益群眾500余人次。
下一步,南屯基司法所將繼續發揮司法行政職能,深化普法宣傳模式,以法治之力賦能鄉村振興,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鄉村善治新格局,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來源:南屯基司法所
(責編:李思玥、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行進中國|小菌菇的“七十二變”
- 你見過粉紅色的木耳嗎? 你收到過用“蘑菇紙”做的錄取通知書、明信片嗎? 你吃過用木耳制成的冰淇淋嗎? 你見過搭載AI智能系統、培育的珍稀菌菇的“智慧方艙”嗎? …… 在第二十四屆長春農博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團隊帶來了一場菌物科技的盛宴,全方位展示了從新品種到智慧種植,再到創意深加工與文創產品的產業鏈條。今天,記者帶你一起見證小菌菇的“七十二變”?!?/a>
- 什么味兒?關東味兒!來長春農博會感受東北民俗文化
- 第二十四屆長春農博會正火熱進行中 各展區人氣持續攀升 在位于農博會主展館6廳的關東(吉林)農耕民俗文化展 因濃厚的關東文化底蘊 成為游客感受傳統農耕文明 尋覓鄉愁記憶的熱門打卡地 關東農耕民俗文化展區占地6500平方米 以“追溯吉農事、再現農耕情”為主題 展示農耕文化歷史 傳承吉林農耕文明 共設置了關東文明史展區 闖關東歷史展區 關東特色民居展區 關東農耕風情展區 關東特色文化展區等板塊 每一板塊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獨特的文化 這里有關于農耕文化的 種種傳說、故事和生活紀實 再現了黑土地文化生活的真實狀態 展現了勞動人民 勤勞、勇敢、樂觀的生活歷程 吉林作為農業大省 沃野千里 自然資源豐厚 孕育了特有的黑土地文化 關東文明史展區內系統展示了 近千年來的農業發展歷程 吉林大地廣袤的地域和豐饒的資源 石器和鐵器時代的產生 對于當時整個農耕的影響 在這里 可以看到不同歷史時期傳統的農耕器具 闖關東歷史展區內 208個泥人雕塑 逼真生動地塑造了 “闖關東”“創關東”“立關東”的歷史過程 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拍照 “我特別愛看《闖關東》那部電視劇,通過這個展區讓我聯想到了電視劇里的場景,對于闖關東這段歷史也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庇慰屯跸壬锌卣f?!?/a>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