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閱盡300年,點燃吉林兒女奮斗豪情

一展,講好白山松水三百年歷史、革命、英雄故事;一展,填補吉林缺乏近現代史專題展覽的空白;一展,激勵吉林干部群眾開拓進取、砥礪前行……
位于北京大街西歷史文化街區的吉林省近現代史展。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以“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為主題的吉林省近現代史展覽自8月19日在長春開展以來,吸引了大批觀眾參觀。許多看過展覽的觀眾在吉林省博物院微信公眾號留言,對展出的文物和詳盡的史料給予充分肯定。
展館內展現吉林光輝歷程的大型浮雕。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這場精心擘畫的展覽,讓我們重新翻開了吉林厚重的歷史畫卷,回溯吉林近現代風云變幻,感受吉林人民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傳承文化基因,續寫新時代新征程的振興詩篇。
一部鮮活的吉林歷史教科書
約4400平方米的展覽面積,9大展區、28個單元的連貫敘事,1200余張歷史圖片、70余個數據圖表、1000余件(套)珍貴實物……
展覽系統展現了吉林近現代的苦難與榮光,再現東北抗聯14年浴血奮戰史,深情講述吉林為我國汽車工業、電影事業、航空事業等領域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
參觀過后,王艷春才知曉她生活了30余年的家鄉——九臺,這一名稱的由來:
清朝時期,為保護東北“龍興之地”,清政府在吉林施行全面“封禁”政策,修筑“柳條邊”,設置邊臺編號體系,因位于北數第九個邊臺,九臺因此而得名。
展館內展示的“柳條邊”位置圖。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該展的特別之處在于,選擇從清朝入關這一歷史節點展開敘述,將當初清朝封禁造成邊疆空虛也交代清楚了?!奔质∥幕吐糜螐d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宋薇說。
全面的封禁政策造就了“邊里—邊外”的特殊格局,保護了長白山區域的生態資源,但也因封禁政策導致邊疆空虛,影響了后續歷史的發展軌跡。
隨著參觀軸線不斷向前推進,民族英雄的氣概和文人志士的風華次第展現在參觀者的面前:吳大澂來到吉林督辦邊防事務,吳祿貞在這里撰寫《延吉邊務報告》,面對侵略者堅守民族氣節……在戰火動亂的年代,這里不缺信仰。
展館內詳細介紹了吳大澂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作出了突出貢獻。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白山巍巍,松水泱泱。從五四運動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組織在吉林的早期活動,到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抗日戰爭歷史,再到吉林作為抗美援朝后援地,展覽按時間順序均作了詳細介紹。
在展館三層,一面抗美援朝老兵的照片墻令人動容:昔日軍裝在身、意氣風發,如今白發染霜、目光如炬,他們正是“最可愛的人”。今昔對照間,映照出跨越世紀的忠誠與擔當,每一張面孔背后,都承載著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在抗美援朝老兵照片墻的正前方,一條灑滿陽光的空中連廊,通向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歷史的展陳部分。新中國成立后,吉林成為我國汽車工業、電影事業和航天事業的搖籃。我國工業現代化建設和文化藝術事業從無到有、改天換地,離不開吉林人民的奮斗豪情。
抗美援朝老兵照片墻。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歷史在這里被看見,也在這里被接力。走進展覽,仿佛翻閱一部鮮活的民族史書;走出展覽,更添一份賡續傳薪的力量。
讓文物“發聲”讓歷史“說話”
這場精心籌備已久的展覽,致力于讓沉睡的史料“活起來”“動起來”“開口說話”,讓參觀者能聽得懂、記得住,讓吉林故事被看見、被銘記、被傳頌。
2025年,長春市豐樂劇場舊址在保護修繕過程中,工人在墻壁上的一記鑿擊,竟意外敲開了一段塵封往事。墻體夾層中,六把軍刀沉寂許久,卻依舊透出冷冽寒光。
展館內展示的六把軍刀。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據吉林省博物院副院長張賀介紹,六把刀中包括一把俄式軍刀和五把日式刀,根據軍刀制式和刀鞘銘文推斷,這把俄式軍刀可能是1903年作為紀念品贈予某位俄國軍官。而這一年,正是中東鐵路開通之時。
沙俄與日本的軍刀為何混雜在一起?藏起這些軍刀的人具體是什么身份?圍繞著這些軍刀的“身世”有很多待解的謎團。然而,這幾把刀卻有力證明了當年日本和俄國對中國東北地區的侵略。
今天,這六把軍刀靜靜地陳列于吉林省近現代史展覽館內,訴說著侵略的鐵證與民族的記憶,時刻提醒著這片土地曾經歷過怎樣的侵略與殺戮?!八员涞慕饘儋|感與斑駁的歲月痕跡,讓抽象的歷史變得觸手可及?!闭桂^講解員的話語引人深思。
“這六把軍刀是自發現后首次向公眾展出?!奔质〔┪镌涸洪L韓戾軍介紹,本次展覽展出的千余件實物展品中,500余件(套)為首次公開亮相,首展比例達51.85%。
與冰冷質感的六把軍刀產生鮮明對比的,是讓人心潮澎湃的中國光學“八大件”。
中國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在“新中國成立初吉林省的全面建設”展區里,由長春理工大學提供的中國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實物也是首次亮相展出。在展廳布景燈光的照射下,紅寶石激光器反射出溫潤的光芒,與對面墻上奠定光學事業的基石“八大件”的畫面,遙相輝映。
1961年9月,一束橘紅色的光從吉林長春發出,照亮了中國的激光史。據長春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于英煥介紹,這臺紅寶石激光器的出現僅比國外晚1年多,它在結構上使用了前所未有的創新設計,效率更高、性能更優。這一成果標志著中國成為全球早期掌握激光技術的國家之一,打破了西方技術的封鎖。
產自長春的光學精密儀器。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除了紅寶石激光器,1953年,儀器館的熔爐燒得通紅,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在長春熔制成功!隨后,第一臺高精度經緯儀、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高溫金相顯微鏡等八件精密儀器相繼問世,它們和光學玻璃被統稱為“八大件、一個湯”,為新中國光學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當人們駐足在吉林省近現代史展現場的這臺紅寶石激光器前,仿佛依然能夠感受到它發出的那份跨越時空的明亮光束,它不僅照亮中國激光事業的未來,更成為中華民族在現代化新征程上奮勇追光的象征。
“三地三搖籃”吉林兒女的自豪
9月3日下午,吉林省各界干部群眾走進吉林省近現代史展,在十四年抗日戰爭等展區駐足凝視,追憶烽火歲月,汲取奮進力量。
當天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80面抗戰英模部隊榮譽旗幟組成的“戰旗方隊”承載著歷史榮光浩蕩而來,其中“楊靖宇支隊”榮譽旗幟赫然在列。
“上午看著楊靖宇支隊的戰旗駛過天安門,下午站在將軍的遺物前,這種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讓我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紅色基因的代代相傳?!眰螡M皇宮博物院職工楊銘說。
展館通過精心設計,讓參觀者感受楊靖宇將軍爬冰臥雪的抗戰歲月。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韓戾軍介紹,本次展覽針對東北抗聯歷史,策展團隊系統梳理史料,廣泛采訪抗聯后人,力求一次性、充分講透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及其精神價值。
吉林是東北抗日聯軍創建地、東北解放戰爭發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也是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中國人民航空事業的搖籃。此次,有關“三地三搖籃”紅色標識的史實和實物也首次集中呈現。
在吉林省近現代史展覽“搖籃風采”展區,展示著中國一汽生產的各式汽車模型。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走進令人耳目一新的“搖籃板塊”,新中國第一輛解放牌卡車的模型、一汽投產的喜報,見證了吉林作為新中國汽車工業搖籃的輝煌開端;長影集團早期拍攝的電影海報、劇照,以及輸送人才的相關資料,展示了吉林作為新中國電影事業搖籃的開創之功;東北老航校的相關歷史資料和實物,體現了吉林在中國人民航空事業搖籃中的重要地位。
在吉林省近現代史展覽“搖籃風采”展區,介紹著東北老航校的發展歷史。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從閱兵場到展覽現場,一日穿越八十載!”站在“新中國的三大搖籃”展示區,參觀者李峻赫表示:“看了閱兵式上的空中方隊,有種熱淚盈眶的自豪感,再來觀展東北老航校的相關歷史資料和實物,感受到了吉林在中國人民航空事業搖籃中的重要地位,我覺得非常震撼,學到了很多歷史知識?!?/p>
這場展覽不斷激勵著吉林干部群眾開拓進取、砥礪前行。大家在參觀結束后紛紛表示,吉林近現代的發展史,正是國家從苦難走向輝煌的一個縮影。這段歷史告訴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未來的美好更需要大家共同創造。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開創未來;傳承精神,才能在新征程上書寫新的榮光。
白山松水間,紅色精神永相傳。吉林省博物院院長韓戾軍說,希望通過展覽,增強吉林人民的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鼓舞奮斗豪情,苦干實干加油干,矢志全面振興高質量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