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 | 電子圍欄護參地 數字賦能提質效

“我父親領著我上山放山,第一次去的時候我才9歲?!被貞浧鹜陼r光,汪太東臉上滿是笑容,“那回可發財了!我們9個人一起上山,竟然挖到一片野山參?!彼χf,“他們分給我一半,每人90元,我得了45元——在那時,這可是一筆大錢,把我高興壞了!”正是這段經歷,在他心中悄悄種下了一顆“人參種子”。
林下山參。人民網 邱茜攝
如今,汪太東是通化市東昌區左安村一位有著二十多年經驗的林下山參種植戶。對他而言,每一株人參都需用愛心去呵護?!皼]有真心對待,它們怎么可能平安生長這么多年?不然早就被刨出來賣掉了?!痹诖笞匀恢蟹N參,他們始終遵循“挑大的挖,留小的繼續長”的可持續方式。
通化市東昌區林下山參種植戶汪太東在參地巡山。 人民網 邱茜攝
在通化,像汪太東這樣種植林下山參的農戶并不少見。由于產業前景廣闊,許多人都希望通過這份人參產業增加收入。他們堅持讓人參在純野生環境下自然生長,因此采挖出的林下山參品質可與野山參相媲美。汪太東指著一棵倒了的大樹下的一株人參介紹道:“你看,這棵就是在自然落種環境下長大的,旁邊還有一棵小的——都是自然繁衍出來的?!?/p>
看護參地是種植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之一。以往,年年需人工巡山,防盜和管理壓力很大。令他欣慰的是,政府近年來安裝了電子圍欄系統,極大減輕了管護負擔?!白詮慕衲甏禾煅b上監控,一顆參都沒丟過——他們一看有監控,根本不敢進來?!蓖籼珫|高興地說,“政府裝的這些電子設備,真是幫了我們大忙?!?/p>
通化市東昌區左安村林下山參種植基地外的監控。人民網 邱茜攝
據了解,通化市已在吉林省率先完成宜參林地全面普查,并將10.1萬畝林下山參種植基地的人參生長數據、土壤及水質等溯源信息全部接入數字化平臺。通過建立電子圍欄、視頻監控、GPS定位、數字溯源和數字化平臺“五位一體”的賦能體系,實現了每塊參地“地理坐標可追溯、土壤環境可監測、生長過程可監控”。這一舉措使林下山參種植標準化率提升,優質參占比提高,破解了“人參賣成蘿卜價”的困局。
如今,通化市正持續推進人參產業朝著“標準化、科技化、品牌化、協同化”方向發展,不斷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為全市經濟社會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趙瞳、邱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