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觀察|從一場“十年之約”看長白山干部作風轉變

8月17日深夜,長白山上空回蕩著近1.5萬名《盜墓筆記》粉絲“稻米”的大合唱,一場跨越十年的“重逢之約”在吉林省航空護林中心(長白山站)圓滿落幕。
盛況空前的2025長白山重逢之約·八一七稻米節音樂會,不僅是一場粉絲的狂歡,更是長白山管委會干部作風深刻轉變的集中檢閱。
從高位統籌的“一盤棋”精密部署,到全員協作的“一股繩”合力攻堅,再到服務升溫的“一面旗”精細保障,作風之變貫穿始終,成為長白山成功承接超大規模文旅活動、擦亮城市名片的堅實底座。
高位推動“一盤棋”
以政治自覺筑牢安全底線
“誰砸長白山旅游的招牌,堅決砸他的飯碗!”長白山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高飛在長白山旅游市場綜合整治工作會議暨“八一七稻米節”系列活動籌備工作部署會議上的強調,鏗鏘有力,為整個活動保障定下了“零容忍”的基調。
這場由黨工委、管委會主要領導牽頭,32個部門單位參與的“八一七稻米節”保障會議,將吉林省委省政府“規范旅游市場秩序”的批示要求轉化為具體行動綱領。
頂層設計,謀定后動。面對預計單日高鐵客流突破2.5萬人次、音樂會聚集1.5萬人的巨大壓力,長白山管委會迅速成立活動統籌專班,由經發局牽頭,下設安全保障、交通保障、環境整治、志愿服務等8個專項工作組。21項全要素應急預案提前制定,覆蓋安全、交通、醫療、消防、食品安全、應急處置等方方面面。專班溝通機制高效運轉,值班值守聯絡表責任明確到人、時間精確到分,確保指令暢通、響應迅速。
安全底線,嚴防死守。公安部門部署約600名警力和150名保安員,另投入160名交管警力和80名志愿者,針對音樂會現場、稻米集市、煙花燃放點等重點區域,反復開展12次全要素實戰演練,查找漏洞,磨合機制。長白山消防救援支隊150名指戰員前置備勤,“一點一策”布防,裝備、車輛、人員全天候待命。衛健系統抽調精干力量組成3個醫療小組,預備90張應急床位、8輛救護車,24小時嚴陣以待,并提前熟悉場地與轉運路線。
這種“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的高度戒備狀態,源于干部隊伍對“安全第一”理念的深刻理解和政治自覺,為活動的平穩運行構筑了最堅固的堤壩。
協同聯動“一股繩”
用全員實戰詮釋作風之變
“680名黨員戴手套持夾子,清出535袋垃圾”“436名志愿者化身‘移動服務崗’”“103輛社會車貼上‘志愿車隊’標”……一組組數據,勾勒出干部作風從“被動響應”向“主動出擊”的轉變。
面對活動期間劇增的車流、人流,長白山管委會交通局聯合公安、旅游股份公司等單位,制定了堪稱“路段級”的精細化管控方案:二道白河大街分時段實施禁停、禁行、單行;城區免費巡游巴士增數量、延時間,精準對接高鐵班次;設置A、B、C區免費公交接駁專線,并為偏遠住宿游客提供“點對點”二級接駁;8月16日當天高鐵站增開、重聯列車達41趟,長白山站始發列車客座能力超2萬余座。
長白山市場監管局則以“最嚴監管”守護“舌尖安全”,對餐飲主體“一日三查”,快速檢測食品樣本超千份,嚴查價格違法,讓游客吃得放心。池北區黨員干部更是提前20天投入“戰斗”,整治市容環境,深度清潔重點區域,確保設施完好運行。
黨員先鋒,挺膺在前。作風轉變最生動的注腳,是黨員干部的沖鋒身影。黨工委組織部組建365人的“青年黨員攻堅突擊隊”,全程駐守高鐵站、集散中心等關鍵卡點。
“過去遇到大型活動,難免有‘各掃門前雪’的想法?,F在不一樣了,‘眾人拾柴火焰高’成為共識,哪里需要就沖向哪里?!边@種從“被動響應”到“主動出擊”、從“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轉變,正是作風建設的寶貴成果。
服務升溫“一面旗”
讓精細管理彰顯城市溫度
作風轉變的落腳點,在于能否讓群眾感受到“回家的溫暖”。長白山管委會以“稻米”需求為導向,將精細化服務延伸至“最后一米”。
直擊痛點,高效響應。針對“一房難求”,長白山管委會商務局迅速協調長白山技師學院,開放450個臨時床位,有效緩解住宿壓力;針對“停車難”,長白山公用事業集團開放池北區內在建的5處停車場;長白山管委會政數局預判游客咨詢高峰,增加12345熱線接聽座席,確保24小時人工服務“即接即轉”,并建立實時信息共享與輿情上報機制,讓游客訴求第一時間得到回應。
“高鐵站設有‘稻米’打卡點,可以領取原創書簽,下了高鐵還有志愿者熱情引路,交通接駁無縫銜接,連共享單車都增配了,這些小細節讓我們覺得特別暖心、安心?!眮碜越K的游客李女士深有感觸,長白山氣象局還提供了逐小時精細化預報和體感溫度、穿衣指數等專項服務,助力游客精準規劃行程。
音樂會散場后,長白山旅游股份公司當日24時于北景區集散中心提供免費公交接駁服務,確保最后一位觀眾安全離場,將服務做到了“最后一米”。
一場“十年之約”,一次作風大考。從“高位推動”到“全民參與”,從“嚴防死守”到“主動服務”,長白山管委會用行動詮釋了作風建設的深刻內涵——它不僅是態度的轉變,更是能力的提升和情懷的彰顯。
當萬余名“稻米”在長白山的夜空下齊聲合唱,這份跨越山海的感動,不僅源于IP情懷的共鳴,更來自一座城市以干部作風之變書寫的答卷——以人民為中心,長白山正將“流量”轉化為“留量”,讓“網紅”走向“長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