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騏院士 專訪
追尋科學家的精神足跡(2)丨向北而行 向光而生

“黨和國家給了我們這么好的科研條件,干得不好、干不出來愧對老百姓,愧對黨和人民?!痹陂L春光機所這座“中國光學的搖籃”里,走出了一位將畢生心血奉獻給國家科技事業的光學精密儀器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家騏。
1963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鍛造工藝與設備專業的王家騏考入長春光機所金屬壓力加工專業,自此扎根長春光機所。
“你們都說我是科學家,我學的鍛造工藝與設備,老百姓講是‘打鐵的鐵匠’?!蓖跫因U說。
從一名“鐵匠”出身的技術人員,逐步成長為我國高精度光電精密儀器研制領域的領軍人物。王家騏用六十余載的堅守與創新,逐光前行。他說,是長春光機所這個“中國光學的搖籃”,塑造了他科研報國的人生。
職業生涯初期,正值國家面臨外部技術封鎖的艱難時期。彼時,國家對高精度武器裝備的需求迫在眉睫,年輕的他毅然扛起了彈道導彈光電瞄準儀的研制重任。
“1968年,東風5號彈道導彈的光電瞄準儀研制是我擔任的第一個任務。一邊干一邊學,邊學邊干,實現了從‘鐵匠’到研究光學領域的轉身?!蓖跫因U說。
僅用兩年時間,王家騏就帶領團隊研制出首臺陸上型號彈道導彈光電瞄準儀的2臺樣機;1976年,他再度主持該型光電瞄準儀的正樣研制,大幅提升設備性能。1982年,由他領銜研制的海上型號的潛地彈道導彈光電瞄準儀樣機,參加全系統的海上試驗,經受嚴苛考驗,精準命中目標。
此后,他陸續主持光電瞄準儀正樣、星敏感器、星光仿真器等多種精密儀器的研制,始終秉持“安、專、迷”的科研精神,“干一項愛一項,搞一樣成一樣”。
進入90年代,國家啟動載人航天工程,其中兩臺光學遙感載荷的研制重任落在王家騏肩上。
“沒有經驗,就從零摸索;沒有資料,就自己創造?!泵鎸o先例、高指標、緊進度的巨大挑戰,他集結了長春光機所精銳力量,全力投入攻關。研制過程中,難題接踵而至。他帶領團隊“沒有星期六和星期日,‘五一’‘十一’‘元旦’也不休息”,用“連軸轉”的拼勁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壁壘。
回想起走過的創新之路,他說:“創新是被‘逼’出來的?!蔽ㄓ凶粤Ω?、刻苦鉆研,靠中國人自己的智慧,才能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前30年打基礎,從‘鐵匠’轉到光學儀器,后30年專研型號?!蓖跫因U說,光機所是個大學校,前30年在光機所學習、生活這段時間特別好,想學什么都有不同的老師教,自己的科研成就和光機電所分不開。
2005年,王家騏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他未有絲毫松懈,仍堅持每周工作六天,帶領青年團隊攻堅新技術。他說,作為一名院士,更要甘為人梯,培養后輩,在完成國家重大任務的同時,為國家安全與社會進步持續貢獻力量。
除了科研,王家騏還連續多屆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積極建言獻策,深入中小學及公眾講壇開展科普,履行社會責任。
他總結自己主要做了三件事:研制系列導彈光電瞄準儀、攻堅航天光學遙感器為“神舟”裝上“中國眼”,以及傾力培養青年人才,鼓勵他們為新時代貢獻創新力量。
展望未來,他希望視覺光電技術能與AI深度融合,賦能機器人發展,提高機器人的功能,繼續推動科技向前發展。王家騏以行動詮釋著勇于創新、堅持創新的信念,用不懈努力探尋科技發展的前沿,中國科技的未來必定是星辰大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2025凈月粉絲薈為區域消費“添料加溫”
- 人民網長春9月26日電 (記者李洋)9月的凈月高新區,促消費熱潮持續涌動:肆季南河岸線公園的航空航天光影秀點亮夜空,凈月潭的研學體驗營活力開營,汽車消費券、住宿贈票等福利精準送達……在這消費活力迸發的時節,9月26日,2025凈月粉絲薈“青春消費新‘視’界”網上傳播新勢力線下分享活動在長春王府井奧萊凈月小鎮舉行。 本次活動由凈月高新區黨工委宣傳部(網信辦)、凈月高新區商務局聯合主辦?!?/a>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