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沃土育法魂,綠水青山映法徽——靖宇縣“紅藍綠”三色融合,繪就生態法治新圖景典型案例

一、背景情況
靖宇縣,地處長白山腹地,既是東北抗聯精神的重要發源地,擁有楊靖宇將軍英勇奮戰的抗聯精神,秦河、武德山等群眾支援抗聯的感人事跡及“城墻砬子會議”紅色遺址等,又是“中國礦泉城”和松花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近年來,依托“頭道松花江畔”的生態資源與紅色文化底蘊,花園口鎮等地全域生態旅游蓬勃發展,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然而,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一方面,村民傳統生產生活習慣(如小片開荒、散養牲畜)對水源保護區、生態環境構成潛在威脅,法治意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游客激增也帶來了環境保護壓力、旅游糾紛及對紅色文化、生態法規認知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
面對挑戰,靖宇縣深刻領悟“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的核心要義,深剖問題癥結在于:法治宣傳與本地深厚的紅色文化、蓬勃的生態旅游結合不深,未能有效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普法形式單一,缺乏生動載體與實踐平臺;基層治理中群眾參與度不足。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鄉村振興促進法》及《吉林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等,亟需探索一條將紅色基因(紅)、法治文化(藍)、生態旅游(綠)深度融合的普法依法治理新路徑,化解保護與發展矛盾,提升治理效能。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靖宇縣創新構建“紅魂鑄基、藍法賦能、綠景實踐”的三色融合普法依法治理模式,在花園口鎮花園村、新華村及松花江旅游帶先行先試。
(一)紅魂鑄基:深挖抗聯精神,點燃法治信仰“源動力”
1.紅色法治課堂進遺址
在城墻砬子會議遺址、抗聯密營遺跡等地開設實景法治課。講解員不再空泛講法條,而是深情講述“秦河冒死送物資”“武德山秘密籌糧”“村民冒死安葬抗聯女戰士”等本土故事,引申出抗聯將士嚴守紀律、保護群眾利益(包括環境資源)、軍民魚水情的深刻內涵。將《環境保護法》《水法》《旅游法》中關于保護生態、規范秩序的核心要求,融入“守護先烈用生命保衛的家園”的責任召喚中。
2.“抗聯后代說法”潤鄉土
組織熟悉抗聯歷史的村民后代、老黨員、“法律明白人”成立“紅色法治故事宣講隊”。利用法治文化陣地、民宿院落、旅游驛站,講述父輩支援抗聯遵守紀律、保守秘密、保護環境的故事,巧妙關聯當下生態保護法規(如水源保護區禁限規定、森林防火條例)和文明旅游規范,用鄉音土語讓法治理念可親可感。
3.紅色村規民約共商訂
指導花園村、新華村等修訂《村規民約》。過程注重合法性審查,確保條款(如禁墾禁牧、垃圾分類、民宿規范)符合上位法;民主協商,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炕頭會,結合抗聯故事討論保護家園的現實意義,引導村民像當年支援抗聯一樣自覺守規(如主動退耕還林)。將遵守生態保護規定納入“文明戶”評選、“學法用法示范戶”創建。
(二)藍法賦能:創新載體機制,織密法治保障“防護網”
1.“法治導游”解碼生態游
在楊靖宇殉國地、松花江生態旅游風景區(4A級)、仁義風景區、抗聯研學走廊等核心線路,培訓專業“法治導游”。講解地質奇觀、礦泉形成時,嵌入《礦產資源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知識;介紹抗聯歷史遺址時,強調《英雄烈士保護法》及文明瞻仰要求;在濱水區域,講解《水法》《防洪法》及保護水源重要性;設置互動環節,引導游客識別并舉報破壞行為。
2.“三色驛站”一站式服務
在花園村游客中心、松江村民俗街等地升級打造集“紅色文化展示、藍色法律服務、綠色旅游導覽”于一體的“紅藍綠驛站”。司法所人員、“法律明白人”、村居法律顧問、環保志愿者、村干部、旅游從業者聯合值守,提供相關法律服務:
(1)法律便民:旅游維權咨詢、合同糾紛調解、生態補償政策解讀。
(2)環保宣教:發放融合抗聯元素、法條圖解、舉報渠道的環保宣傳品。
(3)矛盾調處:快速化解游客停車、旅游糾紛等小摩擦。
(4)風采展示:設“守護者”文化展示墻,展示村民巡護、清理環境、誠信經營事跡,提升榮譽感。
3.精準賦能“法律明白人”
重點在民宿經營者、返鄉青年、村干部中培育“法律明白人”。開展專題培訓,內容涵蓋生態保護法規、旅游糾紛調解、消防安全、急救知識、紅色文化解說等。賦予其“五員”職責:法規宣傳員、環境巡查員、矛盾調解員、文明引導員、信息傳遞員。
(三)綠景實踐:融入全域旅游,搭建法治自覺“大舞臺”
1.“守護者聯盟”激活自治
在“水源守護者聯盟”的基礎上,于花園村、新華村及旅游沿線村組建升級版“紅藍綠守護者聯盟”。成員以黨員、抗聯后代、“法律明白人”、民宿業主、熱心村民為骨干。開展:
(1)常態巡護:分片巡查水源地、林區、河道,清理垃圾,監督違規行為。
(2)隨行普法:在田間地頭、民宿前臺、小賣店隨時向鄰里、游客普及保護法規和村規民約。
(3)先鋒示范:聯盟成員帶頭遵守環保規定、誠信經營(如民宿規范排污),成為“移動的法治標桿”。
(4)服務引流:為游客提供導覽、應急幫助,講述本地紅色法治故事,提升旅游體驗與口碑。
2.法治文化點亮旅游業態
在星空露營地、共享農場、民俗商業街等場所,舉辦法治農民畫展、編排《夸夸咱的守護者》快板、三句半《護好紅土綠水和藍天》等鄉土法治文藝節目。
設計融入抗聯元素、法治理念的旅游文創產品(如印有保護標語和舉報方式的環保袋、水杯)。
在旅游節慶(冬捕節、露營節、音樂節)中設置法治互動區、有獎問答,寓教于樂。
3.“旅游+法治”賦能產業:將合規經營、環境保護納入民宿評級、商家評優標準。推廣“思邈康養小鎮”“神鹿小鎮”等項目時,同步宣傳其遵循的生態法規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雪谷市集”等活動,展示本地綠色農產品的同時,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
三、經驗啟示
靖宇縣“紅藍綠”三色融合模式的探索,為革命老區、生態敏感區破解保護與發展難題,提升普法依法治理效能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紅”是精神內核,鑄牢法治信仰之魂
成功的關鍵在于將抽象的法治要求,與本地群眾高度認同、情感深厚的紅色資源(抗聯軍民魚水情、嚴明紀律、犧牲精神)深度綁定。用楊靖宇英雄事跡、秦河、武德山等真實故事和城墻砬子等歷史場景,讓“保護生態家園”的法律責任升華為“守護先烈鮮血染紅土地”的歷史使命和道德自覺,解決了普法教育中“信”的問題,激發了最深層的行動認同。從中我們得到啟示,深挖本地獨有的精神富礦,是提升法治宣傳教育實效性、增強法治認同感與行動自覺的關鍵路徑。
(二)“藍”是規則保障,創新法治供給之策
突破傳統普法窠臼,將法治元素無縫嵌入生態旅游全鏈條。通過“法治導游”在美景中說法、“三色驛站”提供即時服務、“法律明白人”在鄉土間解紛,實現了普法場景化、服務精準化、治理柔性化。特別是賦能“守護者聯盟”,使其成為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核心載體,實現了政府治理與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從中我們領悟到,普法要善于“借船出?!保糜纹脚_),治理要激發內生動力(群眾自治)。
(三)“綠”是實踐場域,拓展法治惠民之路
生態旅游不僅是普法載體,更是法治實踐的廣闊舞臺和惠民富民的現實路徑。將遵守生態法規、誠信經營直接轉化為旅游吸引力和經濟效益(如民宿更受歡迎、品牌價值提升),讓群眾在守護綠水青山中真切收獲金山銀山,實現了法治、生態與發展的共贏。普法依法治理的成效最終體現為環境改善、游客滿意、村民增收、鄉風文明的綜合效益。因此我們總結到,法治必須緊密服務于高質量發展和民生改善,才能獲得持久生命力。
四、下步設想
(一)深化融合廣度與深度
將“紅藍綠”模式向更多村落、更廣旅游業態(如水上運動、康養研學)推廣。探索利用VR/AR技術在抗聯遺址打造沉浸式法治體驗項目。
(二)強化智慧治理賦能
開發“紅色靖宇”APP功能,集成紅色文化導覽、法治知識學習、環境問題舉報、旅游服務預約、矛盾糾紛線上調解等,打造“掌上紅藍綠驛站”。
(三)完善激勵保障機制
加大對“守護者聯盟”成員的培訓、物資支持和榮譽激勵。探索建立“生態法治積分”制度,將村民、商戶的守法護法行為量化,與旅游分紅、政策優惠掛鉤。
(四)打造區域合作品牌
將“紅藍綠”融合普法作為靖宇乃至白山地區文旅IP的核心內涵之一進行推廣,加強與周邊縣市在紅色研學、生態保護、法治協作方面的聯動,共同守護好松花江上游的綠水青山與紅色根脈。
靖宇縣以紅色精神凝魂、以法治文化塑形、以生態旅游賦能,走出了一條“寓法于景、融法于情、踐法于行”的特色普法依法治理之路,為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來源:靖宇縣委政法委靖宇縣司法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