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長白丨吉林有“一方硯”,消失何以“又重現”

“一方松花硯,半部大清史?!痹诩质⊥ɑ型ɑh大安鎮湖上村,沉睡8.8億年的松花石老坑遺址靜臥于陽光之下,深淺交錯的巖層鐫刻著歲月的痕跡。從清代宮廷御硯到如今飛入尋常百姓家,松花石的故事,正由一代代匠人重新書寫。
滄?;媸?,山中蘊秀姿。松花石色澤溫潤,以綠、紫、黃、黑、駝青等色居多,清代康熙帝為其賜名,并贊為“天賜之姿”。曾經的國寶級石材,隨著清代的衰敗,也停采近200年。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在吉林省通化市渾江岸邊的磨石山仙人洞重新發現松花石礦坑。2014年,老坑遺址列入吉林省文物保護單位,礦脈斷面30米的斑斕巖層,成為可觸摸的歷史記憶。
“我刻出的是復現后的第一方硯,廣交會上有人說‘得寶了’?!敝袊姆克膶氈瞥幩囆g大師劉祖林回憶道。1979年,他參與發掘并復刻出失傳已久的松花硯,被稱為“中國當代雕刻松花硯第一人”。以刀為筆留古韻,精雕細琢凝雅意,《歲朝圖》《苦盡甘來》《同舟共濟》……他的作品既展現了卓越技藝,又蘊含了對人生的沉淀,讓人們透過硯石讀懂一方水土。
制硯是時間的藝術。在通化松花石產業園,硯臺紋飾或如松濤疊翠,或似紫霞生輝,刀筆間盡顯“咫尺匠心難”?!拔业募妓囀亲鎮鞯?,爺爺是木匠,父親也會雕刻的手藝?!奔质」に嚸佬g大師張新說。他不僅復刻古法,更通過傳幫帶培養青年匠人。高端硯臺打造品牌,大眾產品拓寬市場。正如張新所言:“市場需要‘天花板’,也離不開‘煙火氣’?!?/p>
大道至簡,宛若天成。在黑色硯臺的一角,金蟾微微昂首,刻痕與石材本身的紋路巧妙相融。身為吉林省工藝美術大師,李兆生有獨特的硯雕之道,他說:“一塊石頭一個性格,殘缺也是一種美?!敝惺矫缹W的留白,使他的硯臺盡顯古意,氣韻悠然。一把刻刀,咫尺臺面,幾十載匠心雕琢。制硯和買硯的人,亦是高山流水懂其意的知己。
“我們雕琢的不僅是石頭,更是中國人‘外柔內剛’的精神圖騰?!鼻嗄甑窨處熚浯宏栒J為,雕刻松花石是“與8.8億年前地球上第一批生命對話”。竹簍的脈絡交錯,青龍從拉鏈錢包中探頭……這些令人驚嘆的作品,竟都取材自松花石。傳統石料,有了創新表達。武春陽說:“每人心里都有一塊頑石,我們的創作就是喚醒這份浪漫?!?/p>
當老礦坑與新匠人隔空相望,松花石的故事,仍在刀鋒與石紋間延續。
一方硯臺,撬動文旅,承載了文化傳承的墨香,也將為藝術創作研磨出更多的靈感。松花石從“大而貴”向“小而精”的轉變,讓傳統技藝薪火相傳,更讓產業煥發出勃然生機。
總策劃:汪志球
監制:孟海鷹
視頻腳本:婁霄霄 鄭智文
出鏡記者:婁霄霄 鄭智文
視頻攝制:婁霄霄 石天蛟
鳴謝:中共通化市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