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2eee0"><table id="2eee0"></table></li>
  • <tt id="2eee0"><rt id="2eee0"></rt></tt>
    <li id="2eee0"><table id="2eee0"></table></li>
    <table id="2eee0"></table>
    <tt id="2eee0"></tt>
    <tt id="2eee0"></tt>
  • 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讓好收成帶來好收入(人民時評)

    常 欽
    2025年07月18日08: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如今的麥收,真是越來越有科技范兒了。收割機裝上北斗導航,開得筆直;人工智能平臺瞅準收割時機,指揮機器下地;全國的收割機在哪兒忙活,調度平臺上一目了然;麥粒掉得也少了,豐收的底氣更足了。今年夏收,80多萬臺收割機在田里跑,效率比5年前提高了30%以上。

      但也不是沒有困擾。網絡上有人曬出了一張賬單——包了近3000畝地,忙活大半年,最后算算賬,只有區區兩三萬塊錢凈利潤。幸好秋收還有收入,政府也會發種糧補貼,否則很容易挫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一邊是高科技帶來豐收,一邊是不太可觀的利潤,揭示出現代農業發展的兩大“癥結”:成本之結,高科技的投入成本誰來分擔?產銷之結,糧食賣不上價咋辦?要想讓好收成真正帶來好收入,就得在這兩頭都想出好辦法。

      第一個坎:新農活的“高門檻”,誰來搭把手?

      現在種地,要想提高效益,不能再依靠“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把式。越是奔著現代農業去,越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且不論耕地租金,高產種子、無公害化肥、可降解農藥、科學澆水、機器收割,哪一樣都是大開銷。這樣的“高門檻”,必須掂量好輕重。農業科技、農業機械固然好,但如果“用不起”“舍不得用”,就無法發揮其促進糧食豐產豐收的作用。

      要讓耕耘者“輕裝上陣”,必須構建多元參與、風險共擔的共同體。政策應該拉一把。國家給的農機補貼,讓很多好機器進了村,這是實實在在的好處。未來,需進一步完善補貼機制,探索將更多智能化設備、數字化平臺服務納入政策支持范圍。例如,河南新鄉建成“田管家”平臺,利用北斗導航與數字技術,不僅能管護農田,還能為農戶調度農機,這種集約化的服務模式本身就是一種優化成本的有益探索。

      企業不妨也幫一把。企業不僅僅是設備銷售方,更要成為產業的組織者和服務者。有的已經率先闖出新賽道——搞起“托管服務”。農民出地,企業出技術、出管理,收成按比例分。這樣,農民不用掏空腰包,企業也能有穩定的基地和業務。國家也正鼓勵培育這樣的“領軍企業”,讓它們在產業鏈里多出力,降低農民使用新技術的門檻。

      第二個坎:“谷滿倉”之后,咋防范“谷賤傷農”?

      科技帶來的高產,若不能在市場端實現優質優價,其價值就等于在田埂上打了“白條”。一畝地能收上千斤麥子,可產量一多,市場就容易“打噴嚏”,供過于求導致賣不上價。這個坎,得跳出“賣原糧”的老路子,找到市場化的新路,才能邁過去。

      要想辦法讓糧食“變身”。麥子不只有直接賣這一條出路,還可以從地頭進工廠,變成優質面粉、特色掛面,以及開袋即食的方便食品。產業鏈拉長一點,價值就高一點。有龍頭企業帶著干,把加工廠建在田間地頭,讓好糧食變成好商品,種糧者的收益才是有保證、可持續的。

      要讓好品質賣個好價格。用北斗技術種出來的麥子,用智能平臺管出來的麥子,品質肯定有保障。搞品牌、做認證,讓品質本身就能換錢,充滿科技含量和安全保障的好產品才能賣出好“身價”。

      說到底,科技是把增產的“金鑰匙”,但要打開增收的“致富門”,光有“鑰匙”還不夠。得有人在前頭幫著分攤投入成本,也得有人在后頭鋪好通往市場的路。只有讓種地的人既用得起新科技,又能靠著新科技賺得好收入,這場科技促增收的大戲才會越唱越響亮。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8日 05 版)

    (責編:李洋、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吉糧“星”榜揭曉!看黑土地如何“種”出金字招牌
      7·16吉林糧食品牌日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王帝元攝 人民網延邊7月17日電 7月16日,7·16吉林糧食品牌日暨營銷推廣系列活動在吉林省延吉市舉行?!?/a>
    黑土孕好糧!吉林糧食靠品牌力 “圈粉”
      今年以來,吉林省建立區域公用品牌、地理標志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四位一體品牌體系,梯次培育國內頂尖糧食品牌;推出“好在天然、貴在品質,吉林大米因為綠色所以出色”和“一帶金黃、天賜之禮,吉林鮮食玉米在這等你”公用品牌宣傳語;開展產品分級分類,吉林大米分級分類產品達到200款,鮮食玉米分級分類產品達到50款;打造產區到社區、商超直通營銷新模式,在浙江通過社區生鮮超市、綠城物業建設超200家社區團購點,在上海和天津入駐商超,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社區市場全覆蓋”的營銷矩陣;構建“種植—產品—品牌”的全鏈產業體系,顯著提升吉林大米、吉林鮮食玉米市場占有率和品牌影響力,今年新增超200家社區團購點,全國終端直達網點同比增長71.3%,大力發展流量經濟,吉林大米、吉林鮮食玉米已達到3.51億斤(穗),網上銷量同比增長56.8%,加快實現“好米賣好價”?!?/a>
    “技領時代 智創未來” 中國一汽第七屆供應鏈創新科技展開展
      人民網長春7月17日電 (記者李洋) “技領時代 智創未來”中國一汽第七屆供應鏈創新科技展15日在中國一汽集團NBD總部正式開展。 中國一汽第七屆供應鏈創新科技展現場?!?/a>
    返回頂部
    亚洲男人第一av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