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2eee0"><table id="2eee0"></table></li>
  • <tt id="2eee0"><rt id="2eee0"></rt></tt>
    <li id="2eee0"><table id="2eee0"></table></li>
    <table id="2eee0"></table>
    <tt id="2eee0"></tt>
    <tt id="2eee0"></tt>
  • 人民網
    人民網

    人民日報海外版整版聚焦吉林:105家科技小院助力鄉村振興

    本報記者 李 舫 劉少華 門杰偉
    2024年06月21日08: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吉林省公主嶺稻漁科技小院。

      王秋舉在科技小院授課。

      王秋舉的丈夫吳旻(右)與學生一起查看小龍蝦長勢。

      稻漁科技小院的工作人員在水稻田旁投喂蝦蟹飼料。

      稻漁科技小院研發的小龍蝦專用飼料。
      本版圖片均為人民網記者李洋攝

      6月中旬,吉林省長春市公主嶺市南崴子街道南崴子村,一個破舊的院落前,數千畝水稻綠意盈盈,田里水光粼粼。

      王秋舉穿著灰色的工裝上衣,臉上帶著常年在陽光下勞作曬出的黑紅色,笑著向本報記者一行介紹:“這就是我們最早的小院,全國第一家稻漁科技小院?!?/p>

      吉林農業大學碩士生導師王秋舉,還有一個身份是公主嶺稻漁科技小院首席專家。從2018年至今,她已經帶著團隊在黑土地扎根6年之久,建立了吉林省特色的稻魚種作種養模式,將論文寫在了白山松水的大地上。2022年,在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舉辦的“最美科技小院”評選活動中,公主嶺稻漁科技小院獲得此項殊榮。

      今年,“科技小院”一詞第一次出現在了中央一號文件中。近年來,科技小院模式多次寫入中辦、國辦以及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發布的重要文件。2021年至202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連續3年向全球推廣科技小院合作模式,稱它是在生產一線賦能小農戶的典型案例。

      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陳耀輝告訴記者,在全國范圍內,吉林省擁有的科技小院數量最多,105家??蒲腥藛T們深深扎根于黑土地上,把實驗室建在田間地頭,以科技助農,在小小院落里為廣袤田野耕耘。

      在黑土地上,科技小院正在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在艱苦環境中耕耘

      站在科技小院舊址前,吉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張殿鋒教授感慨:“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們,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不斷解決著農戶面臨的技術瓶頸和生產難題?!?/p>

      的確,一間院落,三五農舍,南崴子村曾經的科技小院條件一直很艱苦。

      小院前,有兩個集裝箱。紅色的,是曾經的男生宿舍;黃色的,是曾經的女生宿舍;上廁所,只有一個旱廁;兩個集裝箱交界處,是大家共用的洗澡間,每周一三五男生洗,二四六女生洗,洗澡的水,是靠陽光曬熱的。

      就在這樣的環境中,王秋舉夫婦帶著研究生們,一直住到了去年夏天,直到搬進100米外新建好的小院中。即便在新房子里,研究生們依然睡在上下鋪的鐵板床上,生活條件只是稍稍改善。

      “住在這里,科研條件還是不錯的?!蓖跚锱e說,一出門就是試驗田,也是整個科研團隊的“主戰場”?!斑@些地我們可以隨便用,有什么想法都可以通過這片地來實現?!?/p>

      現實情況,當然沒有她說得這么輕松。來到南崴子村做科技小院時,王秋舉和丈夫帶來了只有1歲的女兒。孩子就在這片泥巴地里,慢慢跟著科研團隊長大。

      打開裝滿雜物的小屋,王秋舉向本報記者展示,這就是她在2020年到2023年期間,住了接近4年的地方。在這期間,女兒慢慢長大,兒子也出生了。

      就是這間小屋,晚上,屋子中間布簾一拉,就是她跟愛人、兒子住的地方;廚房門一關,就是父母和女兒住的地方。白天,簾子打開,就是會議室和實驗室。就在這陋室之中,王秋舉帶著團隊日夜奮戰,耕耘在眼前遼闊的黑土地上。

      來到這里“自找苦吃”,源于王秋舉的一段經歷。

      2015年,王秋舉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學院派她前往上海海洋大學進修,研究方向是蝦蟹動物養殖學。原計劃去3年,可她1年后就回來了?!拔乙呀浛吹搅四媳狈皆谒a養殖上的巨大差異。人家南方收獲的季節找不到小螃蟹,可咱吉林遍地都是養不大的小螃蟹,所以人家的螃蟹可以賣到五六十元一斤,咱們就只能賣15元一斤?!?/p>

      同樣觸動王秋舉的,是當時小龍蝦開始風靡全國,這個產業迅速帶富了大量的農民?!暗堑浆F在為止,我們在吉林吃的每一只小龍蝦都來自南方,沒有本地自己繁殖的小龍蝦?!?/p>

      王秋舉算了筆賬,吉林省的水稻種植面積達1200萬畝,開展稻田養蝦蟹,不僅能使大米價格提高、帶來水產品收益,還對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當時的觀察,至今還是公主嶺稻漁科技小院面對的核心問題——吉林的螃蟹太小、沒有小龍蝦。

      2018年,王秋舉帶著一支鄉村振興服務團來到了南崴子村,團隊主要成員,是她和她指導的研究生們。大家就這樣,將南崴子村的養殖基地作為產學研基地,駐扎了下來。

      每年從水稻插秧前開始,王秋舉夫婦就帶著學生來到科技小院“駐扎”,一待就是大半年。在這里,農民趙春雨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拿出自家一塊地,給吉林農大的科研人員做試驗田。

      最開始,周邊百姓對王秋舉團隊并不認可,因為大家并沒有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趙春雨對本報記者回憶,自己的心里其實也很忐忑?!爱吘乖鄯N了這么多年地,也沒見誰搞過稻田養蟹?!?/p>

      2020年,王秋舉身懷六甲,趙春雨和合作社的社員們自告奮勇承擔起了螃蟹投喂的任務。也正是那一年,大家的共同努力換來了合作社的水稻、螃蟹“雙豐收”。

      2021年,吉林省科協、吉林農業大學牽頭建立了公主嶺市稻漁科技小院,就設在王秋舉的駐地,這里成為吉林省首批被授牌認定的8家科技小院之一。而王秋舉,也成為科技小院的首席專家。

      助力鄉村振興事業

      科技小院里的工作,是由數之不盡的失敗構成的。

      一開始,王秋舉團隊也不是沒想過從湖北、江蘇等小龍蝦產地直接買來小龍蝦苗,可問題是,在吉林試了七八年,結果無一例外,這些種苗運來就死。王秋舉無奈地分析:“長途運輸小龍蝦‘暈車’,然后來了我們這還‘水土不服’?!?/p>

      王秋舉還記得,此前在吉林有人做過實驗,拿手比劃給她看,“王秋舉,這么大的蝦苗我們運回來過,這么點的蝦苗我們也運回來過,都不行?,F在試一試更小的行不行?”

      于是,她帶著團隊從南方運回來“剛剛破膜的蝦卵”,空運到吉林后化開,然后學生們開始數數,“從天亮數到天黑,再從天黑數到天亮,拿到最準確的蝦卵數據”,然后放到溫桶里開始養殖。沒想到,迎來的依然是一次次失敗,幾乎堅持不下去。

      最困難的時候,王秋舉自己算了一筆賬。吉林省有1200萬畝稻田,假如其中1/3可以進行稻田養蝦,每畝地養2500尾小龍蝦苗,就有100億尾。即便純利潤每尾只有0.01元,也有1億元之多?!盀榱舜蠹一锏睦?,我想這件事還是值得一做?!?/p>

      最終解決方法,是在一次次小龍蝦中間培育實驗中找到的。

      王秋舉和團隊將開口餌料的配置技術、運輸技術、調水技術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間培育技術,讓小苗經過兩個月的時間變大一些,就幾乎不會出現“暈車”或者水土不服的現象。再放到稻田里,成活率就變高了。

      一碟碟棕黑色的飼料放在盤子里,王秋舉介紹,這些是專門配置來喂小龍蝦的,里面含有魚粉、豆粕、菜粕、維生素、礦物質等等,全面滿足小龍蝦的營養需求。大家開玩笑,小龍蝦吃得比小院里的研究人員還精細。

      螃蟹飼料同樣如此。市面上的餌料大都針對池塘養蟹,王秋舉帶大家探索適用稻田河蟹養殖使用的飼料,通過特殊的比例調節,終于形成了適合稻田蟹的飼料配方體系,既滿足稻田蟹蛋白質、脂肪的營養需要,又滿足氨基酸的營養需要。原來能長到50克左右的稻田蟹,通過飼喂自主研發的飼料,能長到100克左右。

      師生們在稻田里摸爬滾打,終于研究出了這種被稱作“雙邊溝+分箱式插秧”稻田養殖蝦蟹模式。

      同樣得到增益的,是稻田里的主角——水稻產量。2023年,試驗田交出了每畝1100多斤的成績單。

      趙春雨說,傳統種植方式產出的大米,市場價在每斤兩塊六到兩塊七。而蟹田米少用農藥、少施肥,讓米的品質提高了,在市場上能賣到每斤5塊錢。同時,每畝地能產出30斤左右稻田蟹,也能增加收益。

      對比非常明顯。在單一水稻種植模式中,每畝地稻谷利潤大約是550元,而在“雙邊溝+分箱式插秧+測深施肥”稻田養蟹模式中,每畝地利潤可以增加300到500元。

      鄉親們頭一次見識到了“一地兩用、一水雙收”的威力??诳谙鄠?,科技小院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前來尋找“致富密碼”的農民。如今,合作社的試驗田已經從最初的不到10畝擴大到了500多畝。

      而當初果斷選擇與科技小院合作的趙春雨,已經成了藍谷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把論文寫在稻田里

      科技小院一頭連著高等學府,一頭連著田間地頭。走出書齋來到這里,對科研人員來說,曾經的黑板、教材、實驗室,悄然變成了土地、作物和農舍。

      張殿鋒告訴記者,吉林農業大學要求,常駐科技小院的研究生,每年入駐時間不低于120天,導師和專家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指導學生研究工作,開展技術研發、田間指導、示范推廣活動。

      在公主嶺稻漁科技小院,大家一年中幾乎要在這里待到8個月。在冬季漫長的東北,這幾乎是可以開展鄉村種植、養殖研究的極限。

      王秋舉掰著指頭數,這里有女博士張寶媛、“三朝元老”王文進、“釘子戶”徐胤迪……對于每個學生的故事,她如數家珍。她給記者看這幾個學生在科技小院時的照片,曾經陽光稚嫩、穿戴整潔的青年,被曬得滿臉黝黑、不修邊幅,總是一腿泥。她心疼地說,有幾個“趕也趕不走”。

      就這樣,大家的論文,扎扎實實地寫在了稻田里。

      這個科技小院里,已經陸陸續續培養了9名研究生。過去5年,小院師生共發表SCI收錄論文13篇,中科院分區一區4篇,同時,協助藍谷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商標3個,該合作社相關產品還獲得全國漁米比賽銀獎和綠色生態獎兩項。無論學生們的畢業論文還是被SCI收錄的其他文章,都是建立在科技小院扎扎實實的工作基礎上的。

      2023年3月,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第十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中,南崴子村稻米赫然在列。

      寫在大地上的論文,回饋的不只是一村一鎮。

      輻射能力,在陳耀輝口中成了高頻詞匯。從吉林省科協的角度,他盤算的是,科技小院不能僅僅在這個區域發揮作用,還要有效輻射到吉林全省的65個縣(市、區),讓農民能把科技成果在自家田里落地。

      科技小院的輻射能力,在公主嶺稻漁科技小院中,有非常直觀的體現。

      王秋舉在抖音上有個賬號,記錄小院的科研工作。育苗成功后,她一次次把小龍蝦視頻發上去,沒想到接到了來自吉林全省各地的聯系電話,想買小龍蝦苗。王秋舉想了想,干脆送給大伙得了。于是,小院培育的小龍蝦苗,就這樣送到了永吉縣、德惠市、蛟河市、琿春市……

      對于這些小龍蝦苗,王秋舉和學生們可不是送過去就完事了。不但送貨上門,還時不時留下學生們幫助養殖幾天,完成好過渡。在蛟河市六家子村,這個“售后服務”一直跟蹤到了小龍蝦豐收時,學生們一起去幫忙把蝦抓出來。而送往琿春市六道泡村的蝦苗在迎來收獲時,村民們還送來一個畫著小龍蝦的邀請函,請小院的科研工作者們去村里品嘗小龍蝦。

      一支“帶不走”的鄉村振興隊伍

      在吉林省,科技小院已蔚然成風。

      陳耀輝表示,200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教授與吉林農業大學高強教授在吉林省梨樹縣共建“玉米科技小院”,開啟了吉林省科技小院的發展歷程。多年來,吉林省把科技小院建設作為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

      科技小院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是高校育人和社會用人之間的脫節。

      最近這段時間,最讓王秋舉驕傲的是,6月7日,在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三聯水庫嘉源農業小龍蝦養殖基地,召開了吉林省小龍蝦養殖推介會暨吉林省稻漁綜合種養科普宣傳日活動。此前,5月底,吉林農業大學產學研示范基地在三聯水庫灌區掛牌成立,標志著吉林省首個寒地小龍蝦苗最大培育基地正式落戶伊通。在這里,占地1萬平方米的蝦苗大棚內,已經有數以萬計的小龍蝦苗在生長。

      “為什么驕傲呢?因為這些都是從小院走出去的學生在創業,他們將小院幾年來的科研成果真正推了出去?!蓖跚锱e告訴記者。她期待著,吉林乃至東北的老百姓,很快可以真正吃到自己養的小龍蝦。

      在科技小院這條路上,王秋舉不是獨行者。甚至在自己家中,她的丈夫也是吉林農業大學的教師,是另外一個科技小院的首席專家。

      而對吉林農業大學來說,科技小院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如今,吉林省的105家科技小院,有67家是吉林農業大學的團隊在運營。小院類型包羅萬象,有食用菌、蛋雞、生豬、黃牛、梅花鹿、櫻桃、藍莓等。

      張殿鋒說,這幾年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們撰寫了工作日志2000多篇,發表專利21項,發表學術文章110篇,舉辦科普活動54場,科技小院技術服務輻射面積535.24千畝,推廣新技術28項。

      一支“帶不走”的鄉村振興隊伍,正在吉林大地上涌現。

      “我們打破了學生與鄉村的距離感,為學生展現了鄉村振興的美麗藍圖?!睆埖钿h說,不期然間,畢業生們選擇留在吉林廣袤田野中就業、創業的主觀能動性大大提升?!翱梢哉f,小院幫我們在‘育才’環節中下好了‘留才’先手棋?!?/p>

      在吉林省,科技小院不只培養了一批年輕的科研人員,也培養了大量的新型農民。截至2024年4月,吉林省各科技小院線上線下開展農技培訓累計761場次,發布科普文章(短視頻)485篇(個),技術輻射帶動3萬余農戶,接待外來參觀學習場次1000多場,學習人數2萬余人次,創建了鄉村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高效推進鄉村振興新模式。

      2021年6月,吉林省科協牽頭成立了中國農技協吉林省科技小院聯盟,極大加快了科技小院建設的步伐。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吉林省科協逐漸打造了“黨委領導、政府支持、科協主導、部門聯動、院校支撐、實體帶動、農民受益、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的科技小院創建模式。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吉林省,位于邊境地區的科技小院有28家,輻射通化、白山、延邊等地區。

      如今,吉林省的科技小院已在全國率先形成矩陣,在實現市州覆蓋率100%基礎上,下一步力爭實現縣(市、區)的全覆蓋。陳耀輝表示,吉林省科協還希望積極推動更多科技小院產品走向市場,為廣大農民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讓科研成果可以更好發揮作用。

      至于小院的科研人員們,則干勁正足。王秋舉自問自答:“將來干點什么呢?繼續‘自找苦吃’吧?!?/p>

    (責編:李洋、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亚洲男人第一av网站